-
-
!薄馐 几代中国人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也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但进入新千年,让世界感到强大 和强盛的中国新“长城”不是血肉筑就,而是环球市场遍布的“中国制造”。
回溯上个千年,中国的宋朝用瓷器、活字印刷开始引领世界经济文化的潮流。从我们的千年 历史发展看,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是从“中国制造”——以瓷器为代表的产品开始的。至今 让我们耿耿于怀的,是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竟然为同一个词。从两百年前开始的西 方所谓工业文明对中华大地的挑战和冲击,掀去遮盖在上面的政治、军事面纱:内里被包裹 的都是“经济”。近代以来,留在中国人心里的是“洋布”、“洋火”、“洋铁皮”等等这 样的文字和文化。
中国制造与“洋”制造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进入新的千年,世界终于因为中国制造 的产品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美国国家战略安全学家、《大棋局》作者布热津斯基先生曾 于1999年感 言,未来20年世界要生活得美好,主要取决于美国、欧洲和中国这三个政治体。而另一位美 国国际关系教授则于2002年著文称:未来50年美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
2003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称:“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将成为 世 界第一大经济体,13亿中国人如何发展经济和政治,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必须确保 像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和中国进行紧密的合作。”
摩根士丹利是世界著名投资银行。2003年7月,总裁罗 奇面对摩根士丹利年初低估中国经济,说:我们错了。
在这场跨越了百年的竞争中,经过痛苦和磨难,我们必将赢得最终的胜利。无论是 日本、欧洲还是北美,在市场上他们对此都将毫无办法。当然,竞争对手在失去竞争主导地 位的同时也会从我们的胜利中分享到利益。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中国本国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关心的事情。这是天下大势。一个 未来 还有20年高速发展时空的市场,是个必然产生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的市场——这就是 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家来说,是生正逢时;对中国人来说,确保企业生存,并 打造世界级企业是 我们的共同使命。
谈今天的中国企业生存,我们很有必要回溯历史。
有个存在了一百余年的问题:为什么总是苦难的中国人挨打?仅仅是因为我们穷、因为我们 落后吗?
不是。
谈论我们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是中国制造;谈论中国的经济 和中国的企业,同样也回避不了中国制造的问题。
“中国制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176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了影响后世二百余年的《国富论》。也在这一年,在北美大 陆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发表了同样影响人类的《独立宣言》。对自由市场经济来讲, 这是两件划时代的大事。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 上 最富裕的国家。
但中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以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世界富裕前列的国家,从此以往居然走向“挨 打”的境地。因为,中国当时也是最有条件闭关锁国的国家。
强国成为中国人百年的梦想。19世纪末,中国一批知识精英喊出“变法图强”的口号,并为 此于戊戌 年喋血北京菜市口。20世纪初,我们喊出“民族自立自强”的口号,中国经历了50年的战乱 ;从2 0世纪中叶开始,当我们喊了半个世纪“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当我们喊了二十几年 的“科教兴国”,当几亿中国人被体育金牌所激动而梦寐以求“体育强国”的时候,我们似 乎是不经意间发现,真正使中国处于世界民族强盛之林的,是充斥世界市场的“中国制造” 。
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日本企业和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和美国经济的冲击,一个以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教授为主组成的经济学家小组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调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 初,出版 了震惊美国朝野的调查报告:《美国制造——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报告开篇写道:如果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它必须得制造得更好。
第五章 使命崇拜引言
建立一个长久生存的企业组织,必须有一支忠于企业的员工队伍。现代战争中,有过不少的 雇佣军, 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不可能依靠雇佣来实现。同样道理,你能依靠雇佣军的力量建 设自己的企业吗?不错,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待遇收入是吸引人的条件。但这并不是惟一 的条件。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先生说:“我们的管理与时髦的词汇及哈佛的管理毫不相干。我 了解很多港资企业,他们无视人的思想,把员工当成出卖劳动力的机器,导致为利益工作, 这不会持久。我们希望做的是通过一定范围和 不断扩大的授权来培养人。所以,很多公司付出十多倍的薪水来挖人,五年来真正有用的骨 干却无一人流动,因为我们的员工是有使命感的。”
使命是企业组织生存的灵魂。离开了使命,企业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骨骼和血肉也许能够 完成新陈代谢,但却没有生命可言。
冯仑先生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做生意实际上是从人家手里拿钱。但从人家手里拿钱,无 异于夺人贞操。如同谈恋爱,本质上是缺一个老婆,但你不能这样说,而要先从风花雪月, 从理想,从未来谈起。但最终是要娶一个老婆。
组织的建立,并不代表组织就可以生存和发展。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需要维系。维系 组织的正常运转,除了制度、利益等“硬件”因素外,还需要一些软件, 这就是企业为何而生的问题。原始社会,当人类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时,就开始以简单协作 的方式来抵御猛兽、开垦土地及围猎。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协作的方式也日益复杂。 现代,则是组织机构精致而复杂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马克思说:“通过协作提 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合力。”也就是说,协作能 比个体的简单相加产生更高的效率,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大的价值,这使协作成为社会生活 的基本形式。
组织产生了,靠什么来维系呢?
2002年底,万通董事长冯仑先生写了篇在业内影响很大的文章《学习万科好榜样》。在这篇 文章中,冯仑剖析了万科成为2002年世界上单一公司交付量第一的房地产公司时认为,万科 之所以先进,首先是有一套非常正确的价值观。他的企业者和管理团队始终以职业经理的道 德操守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回报股东,形成了一整套与职业经理人相关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 (白领文化)。冯仑认为,如果同时给5个人各100万元,但创业经营的结果却会大相径庭。这 主要是由各自核心价值观驱使的行为方式不同所造成的。赚钱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钱本身 ,公司核心价值观才是根本。一家公司由优秀变为伟大,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 之一就是价值观。他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优秀和走向伟大的万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深植于万科经理人当中的企业文化和价值伦理才是最重要的获胜原因。”
经济学家韦伯在剖析资本主义体制时写道:“大型组织要求组织中的个人做到组织利益高于 个人利益——不论这个组织是修建金字塔、打仗,还是从事机械制造。”管理学家杜拉克则 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中是有所不同的。毕竟,组织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战略,而组织 的战略决定组织的结构。但是管理一个连锁商店和管理罗马天主教的众多教区之间的差别, 远远比连锁店和管理罗马天主教 们所认为的差别要小得多。”组织间最大的差别在使命感之上。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用“替天行道”的幌子,把108条梁山好汉聚集在“聚义厅 ”下,可以说这是他高明于梁山创始人、被手下杀死的王伦的地方。1995年是联想最困难 的时 候,所谓内外交困。内部,高层管理人员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外部,一是由于市场环 境等问题,香港联想出现亏损,二是国内PC市场被国外几个大的品牌厂商占据了绝对的份 额。面对这种形势,柳传志坚定地高举“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起用杨元庆等年轻人,大 举展开本土战略,一举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份额最大的PC品牌厂商。没有“替天行道”,也就 不 会有“聚义厅”下的一百单八将,更不会有坐上头把交椅的宋江。我想,如果没有“振兴民 族工业”的旗帜 ,柳传志也不可能在那种情事之下一举扭转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态势,并从此成为中国PC的龙头企业。
建立组织崇拜性文化,是世界成功组织的共同特征。每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长久生 存的组织 都有自己这个组织所独特的“崇拜”对象。我们甚至还可以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崇 拜”性的组织不可能长久生存。
制度如同方圆,是规矩。一个组织仅有有形的物质支撑显然是不够的,还需 要无形的东西来连接和运转。如同一个人,只有骨骼、血管和血液是不行的,这样还不是一 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需要能思考、有思想。思想是无形 的,但在这里,无形支配有形,无形胜于有形。
谈到崇拜,我们不能不谈宗教。 人类的信仰需求产生了宗教,这是为什么宗教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随的原因。正是由于信仰 所维系,与其他人类组织相比,宗教组织也更具有生命力、更长寿。人类任何组织要想长久 生存都应该从宗教组织的生命基因中汲取健康、有益的营养。企业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同 样如此。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内部的“宗教”文化,也就是“企业宗教”。这种“宗教”既面 向企业内部,又面对企业 外部客户,这是因为企业无法简单地用它们制造的产品来定义自身。成功的企业不会把它们 的价值观同一项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长期使命不是生产某一 特定的产品或提供某一特定的服务。比如,当一个企业把自己定义为某一产品的生产商时, 当人们不再渴求新潮的这一产品时,你又用什么维系自身呢?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企业“宗教”,是想更清楚地表明,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使几代员工为之努 力奋斗的理想——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提炼出的这种价值观,在企业中会产生“宗教”般的 力量,激发出员工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能够凝聚员工,并使其真心实意为之奉献。
一个有“宗教”的企业,就有了信仰和理想。而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企业,内部就具有了 高度的一致性,就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企业所有的努力都导 向 一个 方向。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会有多么巨大的市场力量,这样的企业会有多么强大的竞争力 量。
世界上那些已经成功的百年老店莫不如此。使命是企业员工赖以遵循的企业价值观。谈到企 业的使命、价值观,自然要遇到“我们为什么办企业”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办企业呢?为解 决贫困的生活、为买房买车、为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是为了获得美酒、美女,等等,正是这 些基本的需求促使我们萌发了最初的创业动念。但企业是个组织,仅有上述理由,企业不可 能做大、不可能做长远,更不可能做成一个世界级的百年企业。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南崛起数万家房地产公司。新生的万通无依无靠、力量弱小,需要不断念叨公司的理想和事业,让社会了解万通;同时,也需要像冯仑公司谈到的那样:“外面很乱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为了管住自己家里人不去做坏事。”以今天眼光看,在最容易出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业内,万通高层有人才辈出的辉煌,但从没有因触犯法律而被绳之以法的情况,这不能不说万通价值观的作用。这种价值观支撑了企业的使命。
“Mission Statement”(企业使命)是我们许多企业和企业家常常忽视的问题。
第五章 使命崇拜使命与民族意识(1)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一个问题模糊了企业的国界。这就是企业的民族和国家属性问题。我 认为企业的经 营可以没有国界,但企业终归是有国家的,再大的跨国公司都有其最终所属的特定国家。
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两个民族是华人和犹太人,但是,在整个20世纪,最强大的不是这两个 民族,相反,受到排挤、杀戮的却恰恰是这两个民族。有人说,没有贫穷的犹太人;在
世界 各地,屡屡受到排挤的华人,只要有条件,便可以迅速积 累起来财富。 但不要忘记,没有强大的国家支持,是不可能有所谓的富裕的。即使有,这个富裕也是不安 全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色列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不惜付出几个 世纪、几代人的生命代价了。
作为案例企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成立,是由于1961年东南亚一些国家排华。成 立 之初,中远的船就是到东南亚接侨民。
任何时候,企业的使命都应该蕴涵民族意识。
近二百年来,争取民族生存空间和民族发展空间,成为战争、政变和政治动乱甚至是恐怖行 为的直接原因。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说,民族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第一要义,而 意识形态则处于次要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热遍全球的“中国制造”,首先是中 国,其次才是制造,是中国人的制造。无论看好中国还是相反,都是出于本国、本民族利益 。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使命,应该包含更多的民族意识。
从企业和企业家来讲,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高举“民族大旗”,都是企业和企业家市场成 功的策略和资本。
中国对世界的吸引,首先是成长空间巨大的市场,其次才是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的工厂,没有 前者也就没有后者。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世界上制造成本最高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最 大的市场。
我认为,有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个人,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这个 人,是倪润峰;这件事,是倪润峰在中国市场率先挑起的价格战。
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战和首先挑起这场战争的中国企业家倪润峰, 堪称中国企业家中的民族英雄。
企业家应该具有霸气。
长虹倪润峰的贡献在于他用企业行为第一次证明:中国企业能够战胜国外企业的竞争。仅此 ,倪润峰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倪润峰——他让中国人这样快看上大彩电,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领导者。
表面上看,长虹老总倪润峰在家电行业首先发动的那场价格战直接后果是使中国自己生产的 家 电占领了自己的市场。但不要忘记,倪润峰和他的公司所抱定的信条是:“产业报国”。如 果没有 这个信条,恐怕也没有后来那场大战,更不可能有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对他们的接受。
民族精神是企业家和企业之魂。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企业整体经营理念非常明确,就是赶超欧美企业。当时,连日本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制度都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设计的。日本的大企业虽然实行终身雇佣 制度和论资排辈制度,但他们把欧美新技术、新思想、新观点不断吸收进来,变成适应市场 需求的产品。日本声称他们就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的赛马,抛却了其他,赶超欧美。他们的目 的 是通过企业高效率的生产,不断把企业做大,通过增加销售额扩大规模,扩大高层占有率, 并 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就是这种全员一致的精神,创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 。
美国企业在近一百年中成为世界的领头羊,但美国是一个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度一致的 国家。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民族精神,另一个是民族工业。
美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还只是个二 流 国家,当时美国的工业还远不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强大 起来,它率先制造了原子弹,率先制定了“曼哈顿计划”。20世纪60年代,它又投入巨资搞 “阿波罗登月”计划。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非常机智,说:我在月球走了一小步,人类就迈 进一大步。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20世纪60年代中期阿波罗登月的成功,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弘扬简直到了顶点。“阿波罗登月 计 划”,实际上也是美国继“曼哈顿计划”后,又一次占领技术制高点。到了80年代,里根政 府执 政,搞了个“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直接从精神上摧毁了前苏联,迫使前苏联 解体。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苏高技术之争,前苏联输在了民族精神上。后来,痛定思痛后 的俄 罗斯举起了红白蓝三色的民族大旗,普京总统在俄罗斯的成功主政,根本的还是得益于他的 民族精神。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搞了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个计划支撑了美国整个 9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
其实,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是民族魂魄的制造,是民族精神的制造。
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民族精神彪炳千 古。
近代民族工业应该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
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清政府终于觉得必须发展“坚船利炮”了。 后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下进行的。
从历史上看,“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又有两个过程:先是官办,以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紧接着唤醒了民众,很多的民族企业应运而生,代表人物 有被毛泽东提到过的几个人,如侯德榜、詹天佑等。从洋务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构 成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民族工业的魂魄基本形成。当时,人们不是想活得更好更幸福,而是在被迫发出最后的 吼声的情况下发展中国企业。
因此,民族忧患意识贯穿了始终,这也是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使命。目前,我们许多企业的 使 命有很大水分。对我们的企业来讲,不是有没有经营使命,而是要弄清楚使命到底是什么。 从规模来讲,中国的企业与其所负担的使命比,还无法承担重负;从实力来讲,我们的企业 还是弱小的企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缺乏国家理念。由于企业整体缺乏理念,单个企 业的理念就显得混乱,目标不清,企业所谓的理念也很难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相反,我们再看看美国的企业(中国政府2002年提出,要让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对标活动,所 以我拿美国企业比较,也算对标吧),我们先分析一下微软。
据媒体报道,2002年,美国微软不仅把全球支持中心放到中国,而且要拿出62亿美金支持中 国的软件事业。尽管微软雇员的确是由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 民族所组成,但这又能怎样呢?企业的行为照样要受制于董事会,而董事会由股东大会产生 ,可以说,微软的股东绝对是以美国人为主的,微软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 。微软的资本是美国民族的,品牌是美国民族的,微软最大的控制力依然在美国而不在中 国。
我们再以美国的GE公司为例:GE公司55%的股份是2000个机构投资者,包括美国的 退休基金,另外45%的股份是美国的公众,其中,只有5%是外国投资者, 95%是美国的投资者。管它是机构也好,还是个人也好,投资主体的构成就决定了 它的民族本质。表面看来,GE公司全球化了,它自己也一直标榜全球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 定地说,它的董事会永远都不会让东方血统的人进去。所以,美国政府和他们的民族对它总 是加倍关怀和呵护,绝不会让这个美国民族引以自豪的企业成为国际化(从资产角度而言) 的企业。
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高层,对于不接受自己文化的人从来没有真正 接纳,它的民族性绝没有被世界性所湮没。所以,在西方,东方血统的人,要么成为香蕉人 ( 黄皮肤白核),要么就永远被排挤在西方主流社会之外,民族性时刻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
恩格斯曾说:“大工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民族性在跨国公司里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它必须分清什么能给别人,什么不能给别人; 什么能让 ,什么不能让。跨国公司一再标榜世界性、全球性,那只是一种说法,它的内核不会变。世 界性和民族性相比,民族性是血肉,世界性则是皮毛。
而我们中国企业的缺陷恰恰在于忽视了企业的民族和国家所属。
我们常常说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这一方面表现在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上——它8万亿美元的GDP,可以控制40万亿 的世界经济总量和规模。
这就是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所在,这就是美国的国力所在。
第十章 追求品质跋:在过程中寻找答案
管理是与人类伴生的一门古老行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以我们 今天的眼光,很难想像四千年前埃及金字塔、两千年前中国的长城是如何修建起来的。
管理又是全新的科学。无论是企业、政府甚至学校、医院,每天都会遇到需要改进和解决的 管理 问题——管理本身其实就是不断解决问题。但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旧有问
题解决了, 新的问 题又会出现。我甚至感到,变成理论的管理学与有效的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必然 关系。因为我发现,同样的企业行为、同样的企业案例,却被用来论证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管 理观点。恐怕这也是管理学和管理理论的特性:总结出来,就已经落后于实践。所以,全世 界不可能有两家完全相同的企业,也没有哪家成功的企业是按MBA案例来拷贝的。
我一直试图探讨中国本土企业管理问题。但在管理理论上,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和“生命之树 常青,理论是灰暗的”的形容更贴切的了。
与许多这样的书一样,我的书也不是一个人的创造。此书写作经历了大约四年时间。在思想 困惑、 精神疲惫的时候,得到了汤万星先生的不断鼓励和无私援助,使我能够在不断认识、 思索和修改中完成这部书稿——尽管此书依然不能完全脱离所有管理书籍的局限,但我还 是力图在过程中寻找答案:毕竟这是中国本土企业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企业发 展 中宝贵的一笔财富。
第一章 繁荣时代:我们的机会中国制造(1)
2000年以后,与中国企业紧密相关的,是中国制造。
记得有句曾每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歌词:“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这是 几代中国人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也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但进入新千年,让世界感到强大 和强盛的中国新“长城”不是血肉筑就,而是环球市场遍布的“中国制造”。
回溯上个千年,中国的宋朝用瓷器、活字印刷开始引领世界经济文化的潮流。从我们的千年 历史发展看,世界对中国的认识是从“中国制造”——以瓷器为代表的产品开始的。至今 让我们耿耿于怀的,是在英文中“瓷器”与“中国”竟然为同一个词。从两百年前开始的西 方所谓工业文明对中华大地的挑战和冲击,掀去遮盖在上面的政治、军事面纱:内里被包裹 的都是“经济”。近代以来,留在中国人心里的是“洋布”、“洋火”、“洋铁皮”等等这 样的文字和文化。
中国制造与“洋”制造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竞争,进入新的千年,世界终于因为中国制造 的产品而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美国国家战略安全学家、《大棋局》作者布热津斯基先生曾 于1999年感 言,未来20年世界要生活得美好,主要取决于美国、欧洲和中国这三个政治体。而另一位美 国国际关系教授则于2002年著文称:未来50年美国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美国人民和美国政府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
2003年7月,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称:“在未来几十年内,中国将成为 世 界第一大经济体,13亿中国人如何发展经济和政治,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必须确保 像英国、美国这样的国家和中国进行紧密的合作。”
摩根士丹利是世界著名投资银行。2003年7月,总裁罗 奇面对摩根士丹利年初低估中国经济,说:我们错了。
在这场跨越了百年的竞争中,经过痛苦和磨难,我们必将赢得最终的胜利。无论是 日本、欧洲还是北美,在市场上他们对此都将毫无办法。当然,竞争对手在失去竞争主导地 位的同时也会从我们的胜利中分享到利益。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不是中国本国的事情,而是全世界各国关心的事情。这是天下大势。一个 未来 还有20年高速发展时空的市场,是个必然产生世界级企业、世界级企业家的市场——这就是 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趋势。对企业家来说,是生正逢时;对中国人来说,确保企业生存,并 打造世界级企业是 我们的共同使命。
谈今天的中国企业生存,我们很有必要回溯历史。
有个存在了一百余年的问题:为什么总是苦难的中国人挨打?仅仅是因为我们穷、因为我们 落后吗?
不是。
谈论我们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是中国制造;谈论中国的经济 和中国的企业,同样也回避不了中国制造的问题。
“中国制造”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176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出版了影响后世二百余年的《国富论》。也在这一年,在北美大 陆一个新生的国家——美国,发表了同样影响人类的《独立宣言》。对自由市场经济来讲, 这是两件划时代的大事。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 上 最富裕的国家。
但中国人没有想到的是,以中国这样一个处于世界富裕前列的国家,从此以往居然走向“挨 打”的境地。因为,中国当时也是最有条件闭关锁国的国家。
强国成为中国人百年的梦想。19世纪末,中国一批知识精英喊出“变法图强”的口号,并为 此于戊戌 年喋血北京菜市口。20世纪初,我们喊出“民族自立自强”的口号,中国经历了50年的战乱 ;从2 0世纪中叶开始,当我们喊了半个世纪“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当我们喊了二十几年 的“科教兴国”,当几亿中国人被体育金牌所激动而梦寐以求“体育强国”的时候,我们似 乎是不经意间发现,真正使中国处于世界民族强盛之林的,是充斥世界市场的“中国制造” 。
20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日本企业和日本产品对美国市场和美国经济的冲击,一个以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教授为主组成的经济学家小组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调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 初,出版 了震惊美国朝野的调查报告:《美国制造——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报告开篇写道:如果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它必须得制造得更好。
第五章 使命崇拜引言
建立一个长久生存的企业组织,必须有一支忠于企业的员工队伍。现代战争中,有过不少的 雇佣军, 但任何一个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不可能依靠雇佣来实现。同样道理,你能依靠雇佣军的力量建 设自己的企业吗?不错,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待遇收入是吸引人的条件。但这并不是惟一 的条件。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先生说:“我们的管理与时髦的词汇及哈佛的管理毫不相干。我 了解很多港资企业,他们无视人的思想,把员工当成出卖劳动力的机器,导致为利益工作, 这不会持久。我们希望做的是通过一定范围和 不断扩大的授权来培养人。所以,很多公司付出十多倍的薪水来挖人,五年来真正有用的骨 干却无一人流动,因为我们的员工是有使命感的。”
使命是企业组织生存的灵魂。离开了使命,企业就如同没有灵魂的人,骨骼和血肉也许能够 完成新陈代谢,但却没有生命可言。
冯仑先生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做生意实际上是从人家手里拿钱。但从人家手里拿钱,无 异于夺人贞操。如同谈恋爱,本质上是缺一个老婆,但你不能这样说,而要先从风花雪月, 从理想,从未来谈起。但最终是要娶一个老婆。
组织的建立,并不代表组织就可以生存和发展。作为个体的集合,组织需要维系。维系 组织的正常运转,除了制度、利益等“硬件”因素外,还需要一些软件, 这就是企业为何而生的问题。原始社会,当人类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时,就开始以简单协作 的方式来抵御猛兽、开垦土地及围猎。随着人类社会的日益进步,协作的方式也日益复杂。 现代,则是组织机构精致而复杂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马克思说:“通过协作提 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合力。”也就是说,协作能 比个体的简单相加产生更高的效率,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大的价值,这使协作成为社会生活 的基本形式。
组织产生了,靠什么来维系呢?
2002年底,万通董事长冯仑先生写了篇在业内影响很大的文章《学习万科好榜样》。在这篇 文章中,冯仑剖析了万科成为2002年世界上单一公司交付量第一的房地产公司时认为,万科 之所以先进,首先是有一套非常正确的价值观。他的企业者和管理团队始终以职业经理的道 德操守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回报股东,形成了一整套与职业经理人相关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 (白领文化)。冯仑认为,如果同时给5个人各100万元,但创业经营的结果却会大相径庭。这 主要是由各自核心价值观驱使的行为方式不同所造成的。赚钱的决定性因素往往不是钱本身 ,公司核心价值观才是根本。一家公司由优秀变为伟大,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的组成要素 之一就是价值观。他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优秀和走向伟大的万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深植于万科经理人当中的企业文化和价值伦理才是最重要的获胜原因。”
经济学家韦伯在剖析资本主义体制时写道:“大型组织要求组织中的个人做到组织利益高于 个人利益——不论这个组织是修建金字塔、打仗,还是从事机械制造。”管理学家杜拉克则 认为:“管理在不同的组织中是有所不同的。毕竟,组织的使命决定了组织的战略,而组织 的战略决定组织的结构。但是管理一个连锁商店和管理罗马天主教的众多教区之间的差别, 远远比连锁店和管理罗马天主教 们所认为的差别要小得多。”组织间最大的差别在使命感之上。
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宋江用“替天行道”的幌子,把108条梁山好汉聚集在“聚义厅 ”下,可以说这是他高明于梁山创始人、被手下杀死的王伦的地方。1995年是联想最困难 的时 候,所谓内外交困。内部,高层管理人员间的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外部,一是由于市场环 境等问题,香港联想出现亏损,二是国内PC市场被国外几个大的品牌厂商占据了绝对的份 额。面对这种形势,柳传志坚定地高举“振兴民族工业的旗帜”,起用杨元庆等年轻人,大 举展开本土战略,一举成为中国内地市场份额最大的PC品牌厂商。没有“替天行道”,也就 不 会有“聚义厅”下的一百单八将,更不会有坐上头把交椅的宋江。我想,如果没有“振兴民 族工业”的旗帜 ,柳传志也不可能在那种情事之下一举扭转联想在中国市场的态势,并从此成为中国PC的龙头企业。
建立组织崇拜性文化,是世界成功组织的共同特征。每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长久生 存的组织 都有自己这个组织所独特的“崇拜”对象。我们甚至还可以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崇 拜”性的组织不可能长久生存。
制度如同方圆,是规矩。一个组织仅有有形的物质支撑显然是不够的,还需 要无形的东西来连接和运转。如同一个人,只有骨骼、血管和血液是不行的,这样还不是一 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还需要能思考、有思想。思想是无形 的,但在这里,无形支配有形,无形胜于有形。
谈到崇拜,我们不能不谈宗教。 人类的信仰需求产生了宗教,这是为什么宗教与人类的发展相伴相随的原因。正是由于信仰 所维系,与其他人类组织相比,宗教组织也更具有生命力、更长寿。人类任何组织要想长久 生存都应该从宗教组织的生命基因中汲取健康、有益的营养。企业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同 样如此。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建立内部的“宗教”文化,也就是“企业宗教”。这种“宗教”既面 向企业内部,又面对企业 外部客户,这是因为企业无法简单地用它们制造的产品来定义自身。成功的企业不会把它们 的价值观同一项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联系在一起,因为它们知道自己的长期使命不是生产某一 特定的产品或提供某一特定的服务。比如,当一个企业把自己定义为某一产品的生产商时, 当人们不再渴求新潮的这一产品时,你又用什么维系自身呢?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企业“宗教”,是想更清楚地表明,企业需要一个能够使几代员工为之努 力奋斗的理想——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提炼出的这种价值观,在企业中会产生“宗教”般的 力量,激发出员工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能够凝聚员工,并使其真心实意为之奉献。
一个有“宗教”的企业,就有了信仰和理想。而一个有信仰、有理想的企业,内部就具有了 高度的一致性,就降低了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企业所有的努力都导 向 一个 方向。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会有多么巨大的市场力量,这样的企业会有多么强大的竞争力 量。
世界上那些已经成功的百年老店莫不如此。使命是企业员工赖以遵循的企业价值观。谈到企 业的使命、价值观,自然要遇到“我们为什么办企业”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办企业呢?为解 决贫困的生活、为买房买车、为实现自我价值,甚至是为了获得美酒、美女,等等,正是这 些基本的需求促使我们萌发了最初的创业动念。但企业是个组织,仅有上述理由,企业不可 能做大、不可能做长远,更不可能做成一个世界级的百年企业。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南崛起数万家房地产公司。新生的万通无依无靠、力量弱小,需要不断念叨公司的理想和事业,让社会了解万通;同时,也需要像冯仑公司谈到的那样:“外面很乱 ,我们强调企业文化是为了管住自己家里人不去做坏事。”以今天眼光看,在最容易出问题的房地产开发业内,万通高层有人才辈出的辉煌,但从没有因触犯法律而被绳之以法的情况,这不能不说万通价值观的作用。这种价值观支撑了企业的使命。
“Mission Statement”(企业使命)是我们许多企业和企业家常常忽视的问题。
第五章 使命崇拜使命与民族意识(1)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有一个问题模糊了企业的国界。这就是企业的民族和国家属性问题。我 认为企业的经 营可以没有国界,但企业终归是有国家的,再大的跨国公司都有其最终所属的特定国家。
世界上最善于经商的两个民族是华人和犹太人,但是,在整个20世纪,最强大的不是这两个 民族,相反,受到排挤、杀戮的却恰恰是这两个民族。有人说,没有贫穷的犹太人;在
世界 各地,屡屡受到排挤的华人,只要有条件,便可以迅速积 累起来财富。 但不要忘记,没有强大的国家支持,是不可能有所谓的富裕的。即使有,这个富裕也是不安 全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色列为了建立自己的国家,不惜付出几个 世纪、几代人的生命代价了。
作为案例企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成立,是由于1961年东南亚一些国家排华。成 立 之初,中远的船就是到东南亚接侨民。
任何时候,企业的使命都应该蕴涵民族意识。
近二百年来,争取民族生存空间和民族发展空间,成为战争、政变和政治动乱甚至是恐怖行 为的直接原因。从长远的时间跨度来说,民族生存和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第一要义,而 意识形态则处于次要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近年来热遍全球的“中国制造”,首先是中 国,其次才是制造,是中国人的制造。无论看好中国还是相反,都是出于本国、本民族利益 。
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使命,应该包含更多的民族意识。
从企业和企业家来讲,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高举“民族大旗”,都是企业和企业家市场成 功的策略和资本。
中国对世界的吸引,首先是成长空间巨大的市场,其次才是制作成本相对低廉的工厂,没有 前者也就没有后者。我们应该看到,美国是世界上制造成本最高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世界最 大的市场。
我认为,有这样一件事、这样一个人,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这个 人,是倪润峰;这件事,是倪润峰在中国市场率先挑起的价格战。
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战和首先挑起这场战争的中国企业家倪润峰, 堪称中国企业家中的民族英雄。
企业家应该具有霸气。
长虹倪润峰的贡献在于他用企业行为第一次证明:中国企业能够战胜国外企业的竞争。仅此 ,倪润峰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倪润峰——他让中国人这样快看上大彩电,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领导者。
表面上看,长虹老总倪润峰在家电行业首先发动的那场价格战直接后果是使中国自己生产的 家 电占领了自己的市场。但不要忘记,倪润峰和他的公司所抱定的信条是:“产业报国”。如 果没有 这个信条,恐怕也没有后来那场大战,更不可能有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对他们的接受。
民族精神是企业家和企业之魂。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企业整体经营理念非常明确,就是赶超欧美企业。当时,连日本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制度都是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设计的。日本的大企业虽然实行终身雇佣 制度和论资排辈制度,但他们把欧美新技术、新思想、新观点不断吸收进来,变成适应市场 需求的产品。日本声称他们就像一头被蒙住眼睛的赛马,抛却了其他,赶超欧美。他们的目 的 是通过企业高效率的生产,不断把企业做大,通过增加销售额扩大规模,扩大高层占有率, 并 逐渐占领国际市场。就是这种全员一致的精神,创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 。
美国企业在近一百年中成为世界的领头羊,但美国是一个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高度一致的 国家。美国经济的发展有两个“杀手锏”,一个是民族精神,另一个是民族工业。
美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还只是个二 流 国家,当时美国的工业还远不如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强大 起来,它率先制造了原子弹,率先制定了“曼哈顿计划”。20世纪60年代,它又投入巨资搞 “阿波罗登月”计划。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非常机智,说:我在月球走了一小步,人类就迈 进一大步。民族自豪感溢于言表。
20世纪60年代中期阿波罗登月的成功,对美国民族精神的弘扬简直到了顶点。“阿波罗登月 计 划”,实际上也是美国继“曼哈顿计划”后,又一次占领技术制高点。到了80年代,里根政 府执 政,搞了个“星球大战计划”。“星球大战计划”直接从精神上摧毁了前苏联,迫使前苏联 解体。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苏高技术之争,前苏联输在了民族精神上。后来,痛定思痛后 的俄 罗斯举起了红白蓝三色的民族大旗,普京总统在俄罗斯的成功主政,根本的还是得益于他的 民族精神。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克林顿政府搞了个“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个计划支撑了美国整个 9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
其实,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是民族魂魄的制造,是民族精神的制造。
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民族精神彪炳千 古。
近代民族工业应该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
洋务运动发展民族工业是因为国家落后、挨打,清政府终于觉得必须发展“坚船利炮”了。 后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图存的民族主题下进行的。
从历史上看,“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其中又有两个过程:先是官办,以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紧接着唤醒了民众,很多的民族企业应运而生,代表人物 有被毛泽东提到过的几个人,如侯德榜、詹天佑等。从洋务运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构 成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民族工业的魂魄基本形成。当时,人们不是想活得更好更幸福,而是在被迫发出最后的 吼声的情况下发展中国企业。
因此,民族忧患意识贯穿了始终,这也是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使命。目前,我们许多企业的 使 命有很大水分。对我们的企业来讲,不是有没有经营使命,而是要弄清楚使命到底是什么。 从规模来讲,中国的企业与其所负担的使命比,还无法承担重负;从实力来讲,我们的企业 还是弱小的企业。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缺乏国家理念。由于企业整体缺乏理念,单个企 业的理念就显得混乱,目标不清,企业所谓的理念也很难起到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
相反,我们再看看美国的企业(中国政府2002年提出,要让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对标活动,所 以我拿美国企业比较,也算对标吧),我们先分析一下微软。
据媒体报道,2002年,美国微软不仅把全球支持中心放到中国,而且要拿出62亿美金支持中 国的软件事业。尽管微软雇员的确是由不同肤色、不同宗教信仰的各个 民族所组成,但这又能怎样呢?企业的行为照样要受制于董事会,而董事会由股东大会产生 ,可以说,微软的股东绝对是以美国人为主的,微软的一切举动都是为了企业利益最大化 。微软的资本是美国民族的,品牌是美国民族的,微软最大的控制力依然在美国而不在中 国。
我们再以美国的GE公司为例:GE公司55%的股份是2000个机构投资者,包括美国的 退休基金,另外45%的股份是美国的公众,其中,只有5%是外国投资者, 95%是美国的投资者。管它是机构也好,还是个人也好,投资主体的构成就决定了 它的民族本质。表面看来,GE公司全球化了,它自己也一直标榜全球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 定地说,它的董事会永远都不会让东方血统的人进去。所以,美国政府和他们的民族对它总 是加倍关怀和呵护,绝不会让这个美国民族引以自豪的企业成为国际化(从资产角度而言) 的企业。
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高层,对于不接受自己文化的人从来没有真正 接纳,它的民族性绝没有被世界性所湮没。所以,在西方,东方血统的人,要么成为香蕉人 ( 黄皮肤白核),要么就永远被排挤在西方主流社会之外,民族性时刻被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
恩格斯曾说:“大工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
民族性在跨国公司里是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它必须分清什么能给别人,什么不能给别人; 什么能让 ,什么不能让。跨国公司一再标榜世界性、全球性,那只是一种说法,它的内核不会变。世 界性和民族性相比,民族性是血肉,世界性则是皮毛。
而我们中国企业的缺陷恰恰在于忽视了企业的民族和国家所属。
我们常常说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这一方面表现在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 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它对世界经济的控制能力上——它8万亿美元的GDP,可以控制40万亿 的世界经济总量和规模。
这就是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所在,这就是美国的国力所在。
第十章 追求品质跋:在过程中寻找答案
管理是与人类伴生的一门古老行为,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以我们 今天的眼光,很难想像四千年前埃及金字塔、两千年前中国的长城是如何修建起来的。
管理又是全新的科学。无论是企业、政府甚至学校、医院,每天都会遇到需要改进和解决的 管理 问题——管理本身其实就是不断解决问题。但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发现,旧有问
题解决了, 新的问 题又会出现。我甚至感到,变成理论的管理学与有效的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几乎没有什么必然 关系。因为我发现,同样的企业行为、同样的企业案例,却被用来论证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管 理观点。恐怕这也是管理学和管理理论的特性:总结出来,就已经落后于实践。所以,全世 界不可能有两家完全相同的企业,也没有哪家成功的企业是按MBA案例来拷贝的。
我一直试图探讨中国本土企业管理问题。但在管理理论上,没有什么语言可以和“生命之树 常青,理论是灰暗的”的形容更贴切的了。
与许多这样的书一样,我的书也不是一个人的创造。此书写作经历了大约四年时间。在思想 困惑、 精神疲惫的时候,得到了汤万星先生的不断鼓励和无私援助,使我能够在不断认识、 思索和修改中完成这部书稿——尽管此书依然不能完全脱离所有管理书籍的局限,但我还 是力图在过程中寻找答案:毕竟这是中国本土企业二十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企业发 展 中宝贵的一笔财富。
-
-
[https://www.renzhisiwei.com/renzhisiwei/view88.html

生
- 更新日期:2024-02-20 23:07:27
- 查看次数:20
- 点击链接下载: https://pan.xunlei.com/s/VNkEzSb3vJFu5co0TUTwVx0mA1?pwd=dksm#
摘要:!薄馐 几代中国人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歌,也是我们几代人的梦想。但进入新千年,让世界感到强大 和强盛的中国新“长城”不是血肉筑就,而是环球市场遍布的“中国制造”。 回溯上个千年,中国的宋